|
|
|
|
共建校企合作新模式,打出人才培养"组合拳"
——记我校跨境电商实训项目启动暨配对活动
|
4月10日,我校与上海浦东跨境电商企业联盟共同启动跨境电商校企合作实训项目暨教师与企业家“配对”活动。上海浦东跨境电商企业联盟会长杨明、上海浦东跨境电商企业联盟副会长沈跃华、上海健倍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总裁谭志华、上海星翌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裁吴申星、上海崇越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赵崇超、上海添悦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裁陆慧萍、上海初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管骏等企业高管专程来到学校,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黄中鼎、国际交流与外国语学院院长杨自力、我校专业教师、专业优秀学生代表、上海市贸易学校、上海市现代流通学校专业教师一同出席了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将性格特征、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契合或互补的教师与企业家进行“配对”,把教师送到合适的企业中去参与一线的生产与实践,在锤炼综合技能和实战本领的同时将行业前沿的理念、先进的技术带回到课堂里来,缩小课本理论与企业实需之间的差距,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本次活动分为六个板块,活动内容主要涵盖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师走出去:科学配对、精准对接
本次跨境电商校企合作实训项目暨教师与企业家“配对”活动以“自愿、主动、协作”为原则,共有19位教师参与。人力资源专家张海洲根据每位教师前期提供的资料,围绕“天赋、性格、动机”三个维度进行了科学测评,并向教师们发放了详细的测评报告和性格标牌。企业家和教师在活动现场一律携带各自的性格标牌,双方一目了然,对彼此的工作模式、性格倾向都做到了心中有数。
为了进一步精准对接,沈跃华让在座的企业家和教师每人进行一个简短介绍,内容主要包括“(我/企业)是什么;有什么;需求什么。”在交流与互动中,双方进一步增进了解,为接下来的校企组队和精准对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次活动最令人兴奋的便是教师与企业家“携手”环节,该环节分两轮进行,第一轮由教师主动选择倾向合作的企业家,经过张海洲的把关,第一轮有六对成功“配对”;第二轮张海洲根据性格测评情况进行科学分组。在张海洲“科学化、专业化、人性化”的组队下,教师与企业家在分组讨论中表现出了高效率、高质量和高默契。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教师在活动后表示:这种精准、科学的组合非常好,感觉双方的性格相融,而且工作节奏和作风也比较相恰。
二、打造校中厂:真题真做,服务社会
我校现在有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培训认证管理上海中心和上海跨境电商生态链联盟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这两个平台,我们有条件和优势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入到学校里来,打造一个校中厂,营造真正的生产、实训平台,让学生在“真题真做”中获得真才实干。同时这个平台也要开展对外的社会培训,培养从事跨境电子商务的专业人才,承担高校育人功能,服务社会、回报社会。
在活动最后的总结发言中,沈跃华指出双方的校企合作是以长效和共赢为基础的。第一阶段是教师走进企业,接下来就是企业资源和企业家走进学校,支持学校在跨境电商专业建设、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上的工作。黄中鼎表示跨境电商校企合作实训项目在最初的顶层设计时就一直考虑要“真正落地”,真正搭建起学校和企业互通资源、产学融合的“桥梁”。现在是教师参与到企业中去学习跨境电商的业务流程和实践环节,之后就是学生直接到企业去学习和实习。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大众消费水平的提高,跨境电商近年来迎来了爆发期,据商务部预测,2020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将达到12万亿元,约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37.6%。然而跨境电子商务这个波澜壮阔的新蓝海却面临着人才存量严重匮乏的现状。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跨境电商人才缺口为450万,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工作刻不容缓。
我校作为一所立足城市现代服务业的育人单位,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上打出一系列“组合拳”,从建立跨境电商专业、成立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培训认证管理上海中心、对接上海浦东跨境电商企业联盟,到今天启动跨境电商校企合作实训项目,以及今后引企入校打造校中厂、探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等预想和举措,都是在致力于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发挥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培训认证管理上海中心的资源优势,为构筑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蓄水池做出应有贡献。
活动结束后,我校校长葛朗接待了全体与会人员,并合影留念。(撰稿:胡红草 编辑:盛正子) |



|
|
|
|
|